1、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指导丛书中 医 诊 断 学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天津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皖南京中医学院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沈阳?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指导丛书编审委员会主 任 刘忠德副主任 陆云平 马 骥 张立江 李德新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志恒 尤荣辑 刘绍武 江育仁 关庆增 朱元林 祁宝玉 苏宝刚肖承悰 许洪基 沈凤阁 杨宝兴 李德新 杜克礼 周新岳 张怡韵赵明山 高学敏 郭宗仁 诸方受 谢振芳 臧佩林顾 问(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炎 陈佑邦 张伯讷 周仲英 戴锡孟中医诊断学编者主 编 臧佩林编 者 臧佩林 周学文于达领 李 颖出 版 说 明为了适应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
2、要,必须广开学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培养高级中医人员,加速提高现有中级中医人员的业务水平,鼓励自学成才。为此,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卫生部已经决定,从今年开始,先在四川、辽宁、北京、天津、上海五省(市)开展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试点二作,待取得经验后,将陆续在全国推广。对于理论考试和临床考核全部合格者,将获得专科和本科学历。为了给自学中医者提供一自学的钥匙;给中级中医人员进修提高提供一个捷径,给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温课提供一个纲要;给参加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者提供一套适用的参考书,我们受卫生部委托,组织北京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和辽宁中医学院的专家教授,根
3、据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中医教学与临床的需要,编写了这套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指导丛书。这套丛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西医内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和外语等25种,根据卫生部安排的考试进度,将陆续出版,计划在一九八六和一九八七两年内出齐。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卫生部中医司陈佑邦副司长担任本书编写顾问。在各科稿件的审定过程中,全国有关方面
4、的专家参加了审定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辽宁科学技术出版杜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前 言为给自学中医和参加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提供较理想的学习指南,高等教育中医自学考试指导丛书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此书,并审定完稿。木书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卫生部颁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试行草案)及审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大纲,并参照考试蓝本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的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而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在确保内容的深、广度与五版教材水平相当的同时,特别注意了自学的特点。内容重点突出,论述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十分便于自学。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四诊、
5、八纲、辩证、诊断与病案、症状鉴别等的基本技能、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适应自学考试的需要,书中特设置了指导自学的专门栏目,如目的要求、主要内容、辨证的思维与分析、歌诀、病案举例、常用名词术语、文献摘录注释、复习思考题等。因此,本书不仅可供参加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考生使用,亦可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和在职中医的参考用书。本书特邀请长春、天津、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的程绍恩教授、张洪义、徐士清主任精心审定。对此,谨致以衷心感谢。限于编者水平,书中如有不当之处,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一九八六年五月于沈阳第一章 绪 论目 的 要 的1、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3、熟悉中
6、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主 要 内 容1、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2、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4、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要求和方法。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祖国医学有关诊断学的资料,可见于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历代各家著述中。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不仅在诊断学的方法上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综合考虑。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症状等作为复诊的参考。伤寒杂病论为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内伤杂病诊断的客观指标。与此同时,
7、中藏经记载了华佗诊病的学术经验。脉经为西晋?王叔和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不仅深入地阐明了脉理,把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并把相似脉象进行了比较。后世论脉者,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对世界医学也产生广泛地影响。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诸病源候论为隋?巢元方等撰,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所著。对诊断原理与诊断方法已有了深入的认识。诊候上注重掌握病源与病机的演变,其诊法后人多推崇之。宋、金、元时期,诊断学的发展,与日俱增。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详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内,三因辩证。是病因辩证比较完备的著作
8、。金元之世,出现了一些中医诊断学方面的专论专著。滑寿的诊家抠要专载诊法,并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指纹,又有新的进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金元时期,以四大医家著称的刘河间、李东恒、朱丹溪及张从正,在病机、辨脉强调四诊合参,望诊从外知内及症状鉴别等方面各有不同发挥,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更有新的进展。明?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清?周学霆的三指禅不仅专门侈谈脉学理论,还拥以临证经验相互映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最切合临床实用。其舌诊专著中,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图文并茂,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对于四诊的综合研究,亦有不少专著。张景岳景岳全书?传
9、忠录,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部是论述四诊,简明扼要。明、清医家袭承前人经验,诊病辨证更为深入。景岳全书?传忠录以阴阳为二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喻嘉言寓意草提倡先议病,后用药。喻氏的议病格式,是当时中医学较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辩证,研究甚为深入。清?柯琴所撰伤寒来苏集以证为主,将伤寒论原文归纳类聚于以阐注。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湿病的辨证,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在此基础上于温病条辨中又创三焦辨证法则。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了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特别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在四诊客观化,辨证
10、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二、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学科。它是从基本理论课到临床学科的桥梁,是学习临床各科的基础。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包括四诊的理论和技能、辨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病案书写的一般知识。以四诊为手段,收集反映疾病客观实际的临床资料,进而运用八纲、脏腑辨证等原则进行分析、归纳、判断;从而抓住疾病的本质和主要矛盾,作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主要范围;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1、审察内外: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应这些观点出发,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便不能只见到员部或只注意个体。这种观点
11、,在诊断学中成为“审察内外”的原则。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通连内外。身体一旦发生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以反映在机体的某一个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显现于外;精神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内腑功能失调;内脏有病也可导致精神活动出现异常。由此可见,人体每一病症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因此既要诊察局部,更要诊察整体。同时,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当外界环境起急剧变化或人体机能对外界不能适应经络脏腑功能就会失调而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疾病就必须审察患者所处的外界环境。总之,诊
12、察疾病时,要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的反映,既观其外,又察其内; 同时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审察。内外结合,综合考虑,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2、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因”字的涵义是广泛的,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以外,还包括了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症结,而为辨证论治作为主要依据的因素在内。比如气郁、瘀血、痰饮、虫积之类,在辨证方面,也常规为导致当前证候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治疗的重要依据。辨证求因,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的具体证候,加以分析、综合,确定病因、病位、病程发展、病理等,从而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作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只有辨证求因,在治疗上方可以达到
13、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通过“辨证”来了解病情,求得“病因”也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3、四诊合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它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四诊在临床上的密切配合运用,称四诊合参。它是中医的学术特点整体现念在诊断学方面的体现。临床上绝不可偏重,不可单凭一、二种诊察方法所获得的片面材料作诊断的依据,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由此可见,症状是辨证的基础,四诊合参是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的前提和条件。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及病案书写。四
14、诊:望、闻、问、切,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诊所获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深浅;虚实是辨别邪正的盛衰;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辨证: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方法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而且都是以八纲为总纲领的。病案:病案是临床的写实、科研的重要资料。四、学习的要求和方法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要学习好中医诊断学,必须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熟练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历代名医的某些诊断学原著,并且一定要注意理论
15、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书写病历时,要实事求是,更要注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修养。复 习 思 考 题1、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主要内容是什么?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3、在中医诊断学发展情夫中有那些主要代表著作?第二章 四 诊目 的 要 的1、了解四诊的概念及“四诊合参”的重要意义。2、掌握四诊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主 要 内 容1、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临床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2、望诊内容可概括为观察人体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主要是根据生理性声音的异常改变和病理性声音等的音质、音量特点测知病情。嗅气味包括病体孔窍和分汾物、排泄物所散发出的气味。4、问诊包括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现在症状和其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