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类型何谓脐疗法[word版](3页)

  • 上传人:天***
  • 文档编号:26352
  • 上传时间:2023-08-11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25.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脉经 道医 中药秘方 中药偏方
    资源描述:

    1、何谓脐疗法、脐灸、混元脐灸、脐疗减肥一、何谓脐疗法与混元脐灸1、 脐疗法是指经脐中穴(神阙穴)给药,或在脐部以某种物理刺激(艾灸等),用于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属中医的外治方法之一,去痘;是祖国医学特色的一枝瑰丽之花。2、 脐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药物,对脐部刺激和吸收作用,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3、 混元脐灸是北京爱生维特科技有限公司历经数年潜心研制,将中药经过现代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特殊的制法,将运用中医中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将复方中药运用纳米技术提纯浸入纸里吸收,并用药用黄蜂腊精制成中空灸

    2、条(类似于耳烛)。运用特制工具在肚脐(神阙穴)上将混元灸条燃烧,运用燃烧时火巨大压力将药物的精微物质治疗成份渗透肚脐,经过肚脐运送到全身各部需要治疗及调理的病所。二、脐疗的传统理论1、 肚脐又称“神阙”穴,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经脉的经气运行,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2、在中医临床外治中,利用脐部与整体全息相关,并具有总理人体诸百脉,联络脏腑生理特性,故大部分给药途径选择的是脐中(神阙穴)。三、脐疗的现代理论1、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母体血从此供给胎儿营养发育,也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

    3、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2、 该处表皮角质层最簿,屏障功能最弱,脐下无脂肪组织的特殊解剖结构易于药物渗透,是皮肤给药的最佳穴位;3、腹部靠近腹腔和盆腔,脐下腹膜除微循环外,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稍、神经丛和神经束,具有良好的感受功能和传导功能,脐部用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和传导,调整机体自主神经机能,发挥治疗作用;4、脐穴位给药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渗透力强,渗透性快,易于药物穿透和弥散,有效提高了药物吸收的效率; 5、 脐窝内温度为35,0.8,比其他部位皮肤高出2左右,比较恒定,药动力学证明,脐部比其他部位透皮给药更易于吸收,生物利用度高;6、 脐部凹陷成隐窝,最适宜盛药,其药物

    4、保持时间长,便于吸收。故脐部给药具有得天独厚的解剖生理学优势。7、 此外,就人体结构的整体而言,从黄金分割律现代数学理论证明,脐部是人体的黄金点,也是调整人体最佳的作用点。四、脐部药物透析的优点 1、 脐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分解和破坏(如胃酸、PH值、消化酶等影响); 2、 可提高单位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维持稳定给药的速率;延长药物半衰期治疗效果。 3、 疗效可靠,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舒适性好; 4、 没有煎药、吃药麻烦,又没有针灸的酸、麻、胀、沉不适,以外用给药的途径易于接收。5、避免了肝肾代谢,直接进入血液,淋巴系统,刺激经络之气,直达病所。避免了药物对肝肾等对药物代谢主要器官的毒副作用。五、混元脐灸1、混元脐灸充分了运用脐疗的优势与中医中药治病调理的强项,开发了三十多种针对不同病症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系列产品,涵盖了内外妇儿骨皮肤等科室的病症,广泛应用于美容保健及亚健康,急慢性病的调治。2、在进行混元脐灸时脐旁两侧、小腹两侧、腰背部或肾脏有鼓动感、胃区暖和、大小肠蠕动加快、肠鸣音、均于疗效体现。3、混元脐灸在治疗与调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忌烟酒,辛辣食物,腹部受凉,保持充足睡眠。4、混元脐灸在调理时可能出现脐部或脐周有水泡,一般只需消毒后将水泡挑破,擦上消炎药膏即可,待干后自然脱落后再进行。

    提示  荟百科知识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何谓脐疗法[word版](3页)
    链接地址:https://www.huibaike.com/2635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0-2023 荟百科知识文档 |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2023012140号-1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由用户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展示服务,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网站有监管的责任,但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我们删除。

    专利商标号:71631114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