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空法師系列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一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doc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净空法師系列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二四一集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净空 系列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 四一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资源描述:
-
1、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二四一集)1984/12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1-03-241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六七頁:疏【又此一心,即達摩直指之禪故。】鈔【尋常說禪者諱淨土,今謂達摩說禪,直指靈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靈知自性故。門庭施設不同,而所證無兩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也。有味乎言之也。】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世尊像法的時代。佛曾經預言過,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佛法傳到中國正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換句話說,是像法剛剛開端。像法一千年,可以說像法時期的佛法都是在中國度過的,所以中國的禪宗非常興盛。淨土跟禪
2、是同一個時代進來的,說到它的殊勝,其實並不亞於禪宗,到現在末法時期,禪衰了,真正成就確實只有淨宗。過去參禪的人還持淨土,蓮池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淨跟禪沒有兩樣,是一致的,只是所採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疏裡面告訴我們,此一心就是指的理一心,淨宗講的理一心,理一心就是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這在禪宗裡面屬於上上禪。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尋常說禪者諱淨土,諱是排斥、不願意、忌諱,忌諱說淨土。實在講,他對於禪跟淨都沒有搞通,都沒有真正明瞭,果然真正明瞭了,曉得這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一個是用信願持名的方法契入這個境界,另外一個是用參話頭或是觀心的方法,也是達到這個境界。可見得在形式、方法上
3、不一樣,它的成就確實是一致的。今謂達摩說禪,六祖大師可以說是直接承傳達摩祖師傳下來的這個宗派,在壇經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大家要問達摩的禪是什麼?你細讀壇經就知道了。直指靈知,禪宗裡面常講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是指的教,就是一切經典,它不從一切經典下手,直指人心,從心地上下手。這是佛陀當年教學兩種迥然不同的方法。對於上上根人就直指人心,不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研教時間浪費太多了;對於中下根性,那就非用教不可,要按著次序由淺而深,次第來教學。實際上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在教育學生裡頭有兩種學生:一種是天才兒童,一種是一般的兒童。一般兒童,那一定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個叫教下。
4、天才兒童不要上小學、中學、大學,直接念研究所,當然這種人很少,在佛門裡面也不多。如果不是天才兒童,你直接上研究所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不是上上根人,要去學禪,那是決定不能成就的。所以禪宗在中國蔚成風氣之後,嚮往羨慕的人很多,於是乎真的不自量力的人也不少,統統都去學去了。那真正成就的,那不講別的人,單講六祖能大師,跟能大師學的人,何止千人、萬人,決定不止!這幾萬人是最保守的估計。真正學成功的,壇經裡面告訴我們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學禪的人,這一會是最殊勝,可以講空前絕後。六祖大師以前,禪宗的大德成就的人數很少,從達摩到五祖都是單傳,一個老師一生教學只成就一個人,到六祖才無比的殊勝,成就四
5、十三位。我們看禪宗史,禪師座下弟子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概是一、二個,三、四個。六祖能大師一生當中度的人最多,四十三個人。這就曉得,不是上上根人,沒有分!禪宗是不是不要經典?不是的。禪宗是先悟,先開悟後讀經典;教下是先讀經典然後再開悟,從經教裡面開悟,所以方法不一樣。當然開悟之後,讀經就快了,一看就明瞭,用不著學,也用不著人講解。所謂用經典來印心,就是印證,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知見跟佛對照一下,看一樣不一樣。用經論來證明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沒有錯誤,所以它是印心的。不像我們現在是拿著經典在學習、在上課,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離開教科書;上上根人不要教科書。直指靈知,靈知就是一心、就是真心、就
6、是本性,此地講自性,指這個。演【直指靈知者,波羅提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悟之則為佛性,迷之則為精魂是也。】這是世尊在世的時候一位大德。其實楞嚴經裡也講得很清楚,跟這個地方的意思相彷彿。指六根根性就是靈知,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悟之則為佛性,佛性就是靈知、就是自性;迷之則為精魂,迷了,就是中國人所講的靈魂,佛法裡面叫神識,就是阿賴耶、八識,迷了就叫八識。悟了就是佛性,也叫四智菩提,它起作用是四種智慧: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悟了起這四種作用;迷了就變成八識,八識就製造六道輪迴。這利害關係確實是很嚴重的,不可以不知道。佛教給我們,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佛法大主意
7、就是轉識成智,把八識轉成四智,我們的修學成就就圓滿,就在這個地方。小乘為什麼不說?小乘用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阿賴耶識,所以小乘的成就最多只能成就九次第定,這個能超越三界,不能見性。不能見性就是沒有法子轉識成智,必須迴小向大,再從大乘佛法裡面才能證得自性,才能達到我們本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演【又荷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荷澤是禪宗第七代祖師,就是神會,六祖的學生,也相當有成就。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是覺,就是覺悟,就是前面講的靈知,不是普通的知。普通這個知,實在講很不妙,不是眾妙。普通這個知,成了所知障,變成成見,變成障礙。這是靈知,靈知就是般若裡面所講的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