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荟)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格式PDF下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pdf
- 资源描述:
-
1、文章编号:100520957(2003)0420003203 名医经验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卞金玲,张春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作者简介:卞金玲(1955),女,主任医师【关键词】名医经验;针灸;医话【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A 石学敏院士,1938 年 6 月生于天津,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 40 余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不仅创立了目前治疗中风有效的“醒脑开
2、窍”针刺疗法;而且他的多项针灸、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主持研究的重大科研课题及成果达 30 多项,出版学术专著 17部,发表专业论著 30 余篇。石学敏院士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为中华民族针灸医学的发扬光大,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就石学敏院士的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重经络辨证 赋经旨以新意 破译“是动”、“所生病”内涵石学敏院士非常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尊崇内经。他认为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渊源,学好中医,精通针灸,必先通内经。几十年来,他不遗余力地研究内经,崇古而不泥古,借古而不守古,不断充实完
3、善自己的学术观点,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对中国传统医学进行发扬光大。灵枢 经脉篇在详述十二经循行经路的基础上,以“是动”、“所生”为体例,有规律地反映了每一经脉由于病理变化所产生若干病候,这一独有的病候体系,以其与经络循环息息相关,真实再现发病证候,指导临床确具卓效三大特点而一直作为针灸学科的奠基理论著称于中外医学界之林。然而由于其年代久远,文意古奥,故自内经成书以后,两千余载,虽然历代医家从不同的师承传授和各自的医疗实践出发对十二经候进行多方面的疏注校释,但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认为,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一个组成部分的今天,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的针灸工作者,应该对十
4、二经候有一个确切完整的概念,还灵枢经旨以本来面目,赋历代认识以新的内容。他针对灵枢 经脉篇“是动病”和“所生病”深入研究,反复探讨,结合大量临床研究,摆脱了诸家之争论,从更高的层次指出:“是动”、“所生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联属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转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记述,应包括病因、病位、发病缓急、病程长短、标本、虚实、转归、预后。石学敏院士认为,“是动病”多为实证,多为急性病。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这是一组正盛邪实之证,由肺气雍闭而至胸部满闷,咳声洪亮,频繁的剧烈咳喘,至缺盆部疼痛。如病情进
5、一步发展,肺气不宣,精气不得上达于脑,可出现眼目昏花,视物不清,甚则昏厥的“瞀”的症侯群。肺气闭塞,不得朝百脉可出现上肢手臂厥冷,肤色变紫,无脉,手腕下垂。以上诸症,病因为外邪侵袭,病位在外在表,正气未虚,属阳热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如果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是好的;是动病中也有急性发作的虚证,如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这一组病证多为肾气亏损所致。其与所生病的区别之点在于:本组证皆为虚衰危急之象,反应强烈。以上分析说明,是动病除足少阴肾经外,一般多为外邪引起的急性病
6、证,其病位浅,多在表在气分,多为正盛邪实的实热之证,其症状表现多明显而强烈。“所生病”为病已发展为里证虚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描述了一组气短而喘促,声音沙哑,口干咽燥,饮水自救的症候群,是肺气虚以至肾气也虚,脏腑之真精已伤。这些病证多为慢性过程,脏腑已伤,故主要表现为本经之虚证;某些阳经的所生病为虚中挟实或外邪入里化热,但正气也同时受到了损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目黄、口干、鼽衄、喉痹”是阳明之热证,但“目黄”、“口干”3上海针灸杂志 2003 年 4 月第 22 卷第 4 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
7、.All rights reserved.已说明了津液的耗损;某些“所生病”仅表现为本经经络受阻,经气失调,阴阳不相平衡。十二经脉的“是动”、“所生”之间并非不相关的两个体系,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传变。一般“是动病”可因正气虚弱或邪气太盛,损及脏腑而转为“所生病”,其转归有二:一是病情加重,更损正气,如手太阴肺经是动病的“膨膨而喘咳”,为表实证,是疾病的早期,若损及肺、肾二气,则发展为所生病的“咳、上气、喘渴”。二是病情减轻,邪减正虚而变为慢性阶段,如脾经是动病有一身体皆重”,是湿邪重着之实证,损及脾阳,则转变为所生病的“体不能动摇,食不下”,是脾虚的慢性阶段。对“厥”证概念的认识,石学敏院士
8、认为:对六经之“厥”的概念,应从文理和医理的结合去考虑,提出这六经之厥不是六经“是动病”诸证的归结性总论,而是“是动病”的病侯之一。“是为”、“此为”的“是”、“此”二字如果做为指示代词,则其所指应是本经的经脉,而不是对本经经脉“是动病”中症侯群的病名结论。以肺经为例,是动病表现为胸部胀满,咳声洪亮,由于频繁的咳嗽,至缺盆部疼痛,病情加重可出现视物昏花,甚至晕厥的“瞀”证,本经的是动病可出现手臂逆冷,肤色变紫,无脉,腕下垂的臂厥病。而决不能把肺部胀满,膨膨喘咳,缺盆中痛和瞀统称为“这就是臂厥病”。“是动”、“所生”病、“厥”证的概念澄清后,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的病症群进行剖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