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类型(国术荟)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格式PDF下载]

  • 上传人:真***
  • 文档编号:377107
  • 上传时间:2024-01-10
  • 格式:PDF
  • 页数:3
  • 大小:122.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针灸pdf
    资源描述:

    1、文章编号:100520957(2003)0420003203 名医经验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卞金玲,张春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作者简介:卞金玲(1955),女,主任医师【关键词】名医经验;针灸;医话【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A 石学敏院士,1938 年 6 月生于天津,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 40 余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不仅创立了目前治疗中风有效的“醒脑开

    2、窍”针刺疗法;而且他的多项针灸、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主持研究的重大科研课题及成果达 30 多项,出版学术专著 17部,发表专业论著 30 余篇。石学敏院士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为中华民族针灸医学的发扬光大,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就石学敏院士的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重经络辨证 赋经旨以新意 破译“是动”、“所生病”内涵石学敏院士非常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尊崇内经。他认为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渊源,学好中医,精通针灸,必先通内经。几十年来,他不遗余力地研究内经,崇古而不泥古,借古而不守古,不断充实完

    3、善自己的学术观点,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对中国传统医学进行发扬光大。灵枢 经脉篇在详述十二经循行经路的基础上,以“是动”、“所生”为体例,有规律地反映了每一经脉由于病理变化所产生若干病候,这一独有的病候体系,以其与经络循环息息相关,真实再现发病证候,指导临床确具卓效三大特点而一直作为针灸学科的奠基理论著称于中外医学界之林。然而由于其年代久远,文意古奥,故自内经成书以后,两千余载,虽然历代医家从不同的师承传授和各自的医疗实践出发对十二经候进行多方面的疏注校释,但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认为,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一个组成部分的今天,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的针灸工作者,应该对十

    4、二经候有一个确切完整的概念,还灵枢经旨以本来面目,赋历代认识以新的内容。他针对灵枢 经脉篇“是动病”和“所生病”深入研究,反复探讨,结合大量临床研究,摆脱了诸家之争论,从更高的层次指出:“是动”、“所生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联属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转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记述,应包括病因、病位、发病缓急、病程长短、标本、虚实、转归、预后。石学敏院士认为,“是动病”多为实证,多为急性病。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这是一组正盛邪实之证,由肺气雍闭而至胸部满闷,咳声洪亮,频繁的剧烈咳喘,至缺盆部疼痛。如病情进

    5、一步发展,肺气不宣,精气不得上达于脑,可出现眼目昏花,视物不清,甚则昏厥的“瞀”的症侯群。肺气闭塞,不得朝百脉可出现上肢手臂厥冷,肤色变紫,无脉,手腕下垂。以上诸症,病因为外邪侵袭,病位在外在表,正气未虚,属阳热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如果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是好的;是动病中也有急性发作的虚证,如足少阴肾经,“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这一组病证多为肾气亏损所致。其与所生病的区别之点在于:本组证皆为虚衰危急之象,反应强烈。以上分析说明,是动病除足少阴肾经外,一般多为外邪引起的急性病

    6、证,其病位浅,多在表在气分,多为正盛邪实的实热之证,其症状表现多明显而强烈。“所生病”为病已发展为里证虚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描述了一组气短而喘促,声音沙哑,口干咽燥,饮水自救的症候群,是肺气虚以至肾气也虚,脏腑之真精已伤。这些病证多为慢性过程,脏腑已伤,故主要表现为本经之虚证;某些阳经的所生病为虚中挟实或外邪入里化热,但正气也同时受到了损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目黄、口干、鼽衄、喉痹”是阳明之热证,但“目黄”、“口干”3上海针灸杂志 2003 年 4 月第 22 卷第 4 期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

    7、.All rights reserved.已说明了津液的耗损;某些“所生病”仅表现为本经经络受阻,经气失调,阴阳不相平衡。十二经脉的“是动”、“所生”之间并非不相关的两个体系,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传变。一般“是动病”可因正气虚弱或邪气太盛,损及脏腑而转为“所生病”,其转归有二:一是病情加重,更损正气,如手太阴肺经是动病的“膨膨而喘咳”,为表实证,是疾病的早期,若损及肺、肾二气,则发展为所生病的“咳、上气、喘渴”。二是病情减轻,邪减正虚而变为慢性阶段,如脾经是动病有一身体皆重”,是湿邪重着之实证,损及脾阳,则转变为所生病的“体不能动摇,食不下”,是脾虚的慢性阶段。对“厥”证概念的认识,石学敏院士

    8、认为:对六经之“厥”的概念,应从文理和医理的结合去考虑,提出这六经之厥不是六经“是动病”诸证的归结性总论,而是“是动病”的病侯之一。“是为”、“此为”的“是”、“此”二字如果做为指示代词,则其所指应是本经的经脉,而不是对本经经脉“是动病”中症侯群的病名结论。以肺经为例,是动病表现为胸部胀满,咳声洪亮,由于频繁的咳嗽,至缺盆部疼痛,病情加重可出现视物昏花,甚至晕厥的“瞀”证,本经的是动病可出现手臂逆冷,肤色变紫,无脉,腕下垂的臂厥病。而决不能把肺部胀满,膨膨喘咳,缺盆中痛和瞀统称为“这就是臂厥病”。“是动”、“所生”病、“厥”证的概念澄清后,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的病症群进行剖析

    9、、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对十二经脉的病候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确定了治疗大法和针灸处方,用之指导临床尤对于各种厥证(无脉症、大动脉炎)、痹证(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面瘫等经脉、经筋病变效果显著,发展了经络学理论。发歧黄精微 规针灸以方圆 立针刺手法量学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辨证准确,取穴合理和操作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古代医家对针刺手法虽有论述,但欠规范操作,医生难以掌握。石学敏院士认为,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科学的量学观。在对古医籍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科学手段,首创“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

    10、间等针刺手法的 4 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改变了历代针刺忽视计量的状态,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捻转补泻手法“4 大要素”,即(1)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捻转补泻手法第一定义。十二经脉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即左侧捻转的方向为顺时针(相对病人而言),右侧捻转方向为逆时针为补,具体操作为捻转时加作用力,倒转时自然退回,一捻一转连续不断。至于捻转泻法与补法正相反,其作用力起始的方向左右两侧均为离心,即左侧为逆时针,右侧为顺时针。任

    11、督二脉腧穴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或平补平泻。这一临床研究,较之古代医家“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及近代“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等论述更加具体化、规范化。(2)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即捻转补泻手法第二定义:捻转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 12 转,其频率为每分钟 120 次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 1 转以上,频率在每分钟 50 60 次为泻。此观点的提出使古人“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的论述,从宏观进入到有数据可循的量学范畴。(3)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 1 m in 3 m in。这一参数是经过对正

    12、经 361 穴,经外 50 余穴的逐一考察对比提出的。(4)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 3 h 6 h,针刺治疗后其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异,为找出针刺治疗有效作用的蓄积时间,经 50余病种的逐一勘测,提出每个穴位在治疗不同病种中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如针刺人迎穴治疗脑血管疾病,施术 3m in,其脑血流图改变最为明显,施术后 6 h 其脑供血开始衰减,因此对此疾病应该 6 h 蓄积 1 次治疗。再如,针刺治疗哮喘施捻转补法 3 m in 后,肺内哮鸣音减少,病人症状缓解,最佳有效治疗作用持续 3 h 4 h,此后继续针刺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蓄积作用。以脑府立论 辨病与辨证结合 创立“醒脑开窍”针

    13、刺法1.“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 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 I”和“主方II”两种临床方法。“主方 I”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人中二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

    14、,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证、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人中为主穴,注意了整体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不同,进行临床辨证辅穴随证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 II”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诸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痿、遗精等,三穴相配既可宁心安神,又减少了针刺人中穴的疼痛之苦。2.“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1)开创了中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第三阶段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一阶段以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

    15、为主。灵枢认为中风的病因主要是真气不足而邪气独留。金匮要略亦认为是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治则上以疏风祛4Shanghai J A cu2mox,Ap r 2003,Vol 22,No 4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邪,扶助正气为主。第二阶段以唐宋以后的“内风”学说为主,不论是刘河间的“心火暴甚”,或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还是朱丹溪的“湿痰生热”最终都是引动了“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总结的“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则上以滋阴熄风,补阴潜阳为主。石学敏院士经过长期临

    16、床观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忽忽眩冒而巅疾”,剖析了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灵枢 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从中医治疗中风历史发展来看,如果说“风”、“痰”学说是第一、二阶段的主流,那么立足于“醒神”、“调神”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则开创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三阶段。(2)选穴配方上的创新因素问 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历来以取阳经腧穴为主。这样就忽略了患者病变部位在脑,而脑为元神之府这一重要方面,没有从整体观的角度对中风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大胆改变了多年的常规选择,取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 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的阴经腧穴,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醒脑”、“醒神”。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养心宁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会,有益肾生髓之效。肾藏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荟百科知识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国术荟)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源[格式PDF下载]
    链接地址:https://www.huibaike.com/37710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0-2023 荟百科知识文档 |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2023012140号-1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由用户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展示服务,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网站有监管的责任,但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我们删除。

    专利商标号:71631114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