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格式PDF](531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程Pdf
- 资源描述:
-
1、郭 守 敬陈 美 东郭守敬 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太宗三年(1231 年)生;延三年(1316 年)卒。天文学、水利工程学。郭守敬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从小跟随祖父郭荣长大,得到良好的教育。郭荣不但通晓五经,而且精通数学和水利之学,这对郭守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约 1246 年,郭守敬得到一幅拓印的北宋燕肃的莲花漏图,依图他能将这一计时仪器的原理讲得十分清楚。他还曾依据古图用竹篾扎制成浑仪,并积土为台,用扎制的浑仪进行恒星观测。这些都显露出年轻的郭守敬对天文观测的浓厚兴趣,和在仪器制作方面的才华。约 1247 年,郭荣把郭守敬送到他的老朋友刘秉忠处学习深造。刘秉忠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2、深通天文、数学、地理等学问,这时正在磁州西紫金山(今河北武安),与另两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张文谦、张易一起读书并研讨学术,参与其间的还有一位少年朋友,名叫王恂,他比郭守敬小四五岁,也是才华出众。郭守敬与这些良师益友朝夕相处,经过数年的共同学习和钻研,学问大有长进,尤其是在天算历法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人后来先后出仕元廷,张文谦、张易,特别是王恂又都是参与制定授时历的重要人物,他们此时的聚会,很可能已经对历法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约 1250 年,郭守敬返回家乡。1251 年,受张文谦等人的邀请,他在邢台参与了一项河道疏浚的规划工作,妥善地设计了其中的关键工程,已在水利工程上崭露头角。此后数
3、年中,他一直在家潜心学习与研究,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1260 年,应张文谦的邀请,郭守敬到大名(今河北大名一带)任职,协助处理有关政务。其间,他考察了该地区的水利状况以及地形水势,多有心得。他还曾仿制成燕肃的莲花漏,以供城市计时之用。1262 年,张文谦正式将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晋见时,郭守敬依据多年对水利的考察与思考,向忽必烈提出了兴修 6 项水利工程的建议,受到了忽必烈的重视和赞赏,被授予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自此到 1276 年的10 余年中,郭守敬一直在水利部门任职,先后升任副河渠使(1263)、都水少监(1265)、都水监(1271)、工部郎中(1276)等职,分管以至全面负责全国河渠
4、、水利的治理工作。其间,他先后完成了修复西夏古渠、兴修北京地区若干水利设施、黄河下游诸水系的整治等重要工程。1276 年,忽必烈诏令编制新历法,为此设立了专门机构太史局,并任命王恂和郭守敬二人为主要负责人,先后参与改历工作的还有张文谦、张易、许衡、杨公懿等人,他们各尽所能,分工合作,终于在 1280 年编成了新历法,即著名的授时历。在 4 年的编历过程中,郭守敬共创制了简仪、高表等 17 种天文仪器,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天文观测工作,他还积极参与对前代历法的研究和新历法的编修,为授时历的制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间于 1279 年,忽必烈改太史局为太史院,诏令王恂为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
5、院事,共同负责太史院这一规模宏大的皇家天文台的筹建工作,郭守敬为太史院的规划和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1281 年,授时历颁行天下,但由于时间紧迫,授时历所采用的天文数据、天文表格以及推算方法都还未经缜密的考定,只是一堆未经整理的草稿。到 1282 年,编制授时历的主要参与者王恂、许衡、张易先后去世,张文谦、杨公懿则隐退还乡,因此,完成定稿的工作全部落在了郭守敬身上。又经过约 4 年的艰辛努力,郭守敬撰成了推步7 卷,立成2 卷,历议拟稿3 卷,转神选择2 卷和上中下三历注式12 卷,共 5 种 26卷,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1286 年,郭守敬升任太史令,继续进行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又先后完成了
6、一批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时候笺注2 卷,修改源流1 卷,仪象法式2 卷,二至晷景考20 卷,五星细行考50 卷,古今交食考1 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入宿去极1 卷,新测无名诸星1 卷,月离考1 卷,共 9 种 79 卷。其中有对日、月、五星运动以及二至晷影、交食等的详细考证,有关于历法改革源流的论述,有关于天文仪器制造方法、尺度的详细说明,有恒星位置测量的最新成果,它们是郭守敬对 1276 年以来,特别是新近的天文历法工作进行的总结。这些与前述 5种 26 卷合计 14 种 105 卷,构成了一个十分严密、完整的天文历法巨著。1291 年,郭守敬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兴修 10 余处水利工程的新建
7、议,其中以修建通惠河工程最为重要。同年,忽必烈复置都水监这一统理全国水利的机构,命郭守敬兼职主管其事。1293 年,通惠河通航,郭守敬又被任命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1294 年,由于在天文历法以及水利工程上的杰出贡献,郭守敬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并兼管太史院的工作。这一年,他制成了七宝灯漏和木牛流马。次年,他又制成柜香漏、屏风香漏、行漏等计时仪器。1298 年,他还制成了灵台水浑运浑天漏,并曾对京郊的一项水利工程提出重要的建议。后又曾试图仿制张衡地动仪,可惜未获成功。1303 年,郭守敬请求退休,但没有得到批准,一直到 1316 年,卒于任上。纵观郭守敬的一生,他对科学技术的贡献是令人赞叹不已的
8、。在 31岁以前,是他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并在天文和水利方面初露锋芒的时期。31 岁至 45 岁和 60 岁至 62 岁这两个阶段,他在水利工程方面大显身手,前后向朝廷提出了兴修 20 多项水利工程的建议,治理了大大小小数百处河渠泊堰工程,其中有不少是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46 岁至 59 岁和 63 岁至 67 岁这两个阶段,他在天文历法领域大放异彩,在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和历法编算诸方面都硕果累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史籍没有关于郭守敬在去世前10 多年时间里的科技活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他的科技活动的休止期,一个创造欲望如此炽热的科学家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