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2

类型地貌学导论[格式PDF](202页)

  • 上传人:百***
  • 文档编号:122922
  • 上传时间:2023-09-24
  • 格式:PDF
  • 页数:202
  • 大小:549.6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小学教育资料库
    资源描述:

    1、前 言 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地貌学教材的优点,以及地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而成的。本书力求在体系上、内容上有所创新,除反映科学性与系统性外,要更能体现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的特色。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应有什么特色?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曾昭璇教授于 1983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教学研究会上,曾提出了要在“浅”、“广”、“新”三个方面下功夫的意见。所谓“浅”是要易懂,写得深入浅出,过深难懂的内容不宜编入。如果教材过于深奥,学生难以接受,会造成教与学方面

    2、的一定困难。“广”即教材内容要广泛一些,地貌学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提及。高师地理系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地理教师,他们只有具备广博的地貌学基本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带领学生进行地貌野外考察,开展乡土地貌调查,编写乡土教材。另外,又因地貌学课程要为学习地理学专业其他后行课程打好基础,也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新”是因为教育要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不以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去充实教材,就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所以,编写教材就要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编进去。此外,地貌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结合较密切的学科。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广,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都对地貌学提出了要求,或者在自己的生产实

    3、践中广泛地应用了地貌学的知识。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建设,本书在内容上增加了应用地貌知识。本书是否能做到以上要求,还未敢肯定。但是,我们是力求按这方面要求去编写的,以便能适合高师地貌学课程教学之用。当然,本书也可以作为综合大学地理系各专业和地质、农林、交通、水利、测绘等院校非地理系科的学生学习地貌学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工作者们参考。为了满足以上各方面在地貌学教学与工作中的需要,本书在编写时注意尽量使内容广泛一些,这样一来势必要增加教材分量。由于目前高校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时数仅有 6090 学时,故不能多讲,而本教材分量较多,为便于教学,我们在书中

    4、筛选出一部分章节(用楷体字型排印者),供教师选择,可不作课堂讲授的内容,仅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本书由吴正主编。全书共分 11 章,各章的编写人为:第一章:莫仲达、吴正;第二章:黄少敏、王为;第三章:黄少敏;第四章:黄少敏、吴正;第五章:黄少敏、莫仲达;第六章:吴正;第七章:吴正;第八章:丘世钧;第九章:吴正、莫仲达、黄山;第十章:莫仲达;第十一章:黄少敏。最后由吴正、黄少敏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书稿完成后,承谭惠忠高级工程师和黄清玲同志帮助打印全部稿件。书中插图由谭颂红同志协助清绘。封面彩照由同窗好友杨逸畴教授拍摄并提供。承蒙曾昭璇教授和李春初教授在百忙中认真审阅全书,提

    5、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得以出版,当然尤要感谢广东省高教厅把它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并给予编写经费资助;要感谢广东高教出版社对本书出版惠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王亚芳同志为本书的编缉、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本书由集体编写,虽经统稿,但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吴正戊寅年 (1998)盛夏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寓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 ogy(英语),gomorphol ogi e(法语),地形学(日语),(俄语),Geomorphol ogi e(德语),等。但

    6、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 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 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

    7、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第二节 地貌学发展

    8、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地)。自有文字以后,人类的地貌知识得到记载,并不断积累与传授,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可追溯出地貌知识的发展。以我国为例:早在西周(公元前 8 世纪前)的诗经 大雅 笃公刘中,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低湿地)等地貌类型名称的记载。北魏

    9、(6 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除对黄河、长江等沿河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作了详细记载外,还对地形的形成作了一些正确的解释。如记孟门山时,即指出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可形成峡谷地形。唐代颜真卿(708784)在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中,已有“东海三为桑田”的海水进退的概念。北宋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沈括(10321096)所著的梦溪笔谈对海陆变迁更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根据太行山崖间发现的螺蚌壳化石砾石层,认为大陆“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指出海变陆是由于河流堆积的结果;同时又指出由于流水侵蚀(称“冲激”)山地(以雁荡山为例)而造成了山峰与深谷。明代的地理考察家徐霞客(1586164

    10、1)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河流侵蚀作用阐述得更为透彻,认为陡崖地貌是河流侵蚀的结果,如称“水凿成矶”,“江流出山,山削成壁,流回流转,云根迸出”。他还提出“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科学见解。此外,他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作了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清代孙兰(约 16381705)在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了“变盈流谦”说,称:“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其对地形形成作用已具有蚀积平衡的概念,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他还解释地形形成是三种力量,即“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

    11、。例如,他认为“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这里指出了由于降雨而出现片流和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即高地削平,低地填高。又如人为作用,亦可改变地形,他说:“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地道顿异。”他提出的“有因变而变者”是指一种突变力量,包括内力因素,如说:“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渴,忽然异形,山川改观。”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利用有利地形和应用地貌知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都江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长存至今,就是明证。可惜的是,受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现代地貌学的首先出现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欧和北美。地貌学

    12、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出现。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现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一)孕育时期(18 世纪上半叶19 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造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应特别指出的是: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赫顿(J.Hutton)于 1788 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

    13、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 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

    14、方法,使地质研究走上切实可行的康庄大道现实主义原理的大道。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

    15、,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二)创建时期(19 世纪下半叶20 世纪初)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

    16、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G.K.Gi l 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 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W.M.Davi s)的地貌成因三要素(构造、营力、时间)原理和地貌循环(旋回)学说,首先系统地来自美国,这决非偶然。这些理论依据的主要实例,都是来自在美国进行的开发调查,特别是这些学者的野外考察,显示了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例研究是地貌学的生命线。类似的情况也见诸于西欧,阿 彭克(A.Penck,老彭克)的地表形态学(Morphol ogi ederErdoberfl ache,1895)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英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处,其掠夺性的开发涉及不同自然区的地貌。与美国相比,英法的地貌研究显得多样,特别注意气候地貌问题。创建时期的地貌学有较浓厚的美国色彩,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荟百科知识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地貌学导论[格式PDF](20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huibaike.com/12292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0-2023 荟百科知识文档 |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ICP备2023012140号-1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由用户分享,本站仅提供存储展示服务,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网站有监管的责任,但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我们删除。

    专利商标号:71631114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