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貌学导论[格式PDF](202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育资料库
- 资源描述:
-
1、前 言 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地貌学教材的优点,以及地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而成的。本书力求在体系上、内容上有所创新,除反映科学性与系统性外,要更能体现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的特色。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应有什么特色?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曾昭璇教授于 1983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教学研究会上,曾提出了要在“浅”、“广”、“新”三个方面下功夫的意见。所谓“浅”是要易懂,写得深入浅出,过深难懂的内容不宜编入。如果教材过于深奥,学生难以接受,会造成教与学方面
2、的一定困难。“广”即教材内容要广泛一些,地貌学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提及。高师地理系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地理教师,他们只有具备广博的地貌学基本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带领学生进行地貌野外考察,开展乡土地貌调查,编写乡土教材。另外,又因地貌学课程要为学习地理学专业其他后行课程打好基础,也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新”是因为教育要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不以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去充实教材,就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所以,编写教材就要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编进去。此外,地貌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结合较密切的学科。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广,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都对地貌学提出了要求,或者在自己的生产实
3、践中广泛地应用了地貌学的知识。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建设,本书在内容上增加了应用地貌知识。本书是否能做到以上要求,还未敢肯定。但是,我们是力求按这方面要求去编写的,以便能适合高师地貌学课程教学之用。当然,本书也可以作为综合大学地理系各专业和地质、农林、交通、水利、测绘等院校非地理系科的学生学习地貌学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工作者们参考。为了满足以上各方面在地貌学教学与工作中的需要,本书在编写时注意尽量使内容广泛一些,这样一来势必要增加教材分量。由于目前高校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时数仅有 6090 学时,故不能多讲,而本教材分量较多,为便于教学,我们在书中
4、筛选出一部分章节(用楷体字型排印者),供教师选择,可不作课堂讲授的内容,仅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本书由吴正主编。全书共分 11 章,各章的编写人为:第一章:莫仲达、吴正;第二章:黄少敏、王为;第三章:黄少敏;第四章:黄少敏、吴正;第五章:黄少敏、莫仲达;第六章:吴正;第七章:吴正;第八章:丘世钧;第九章:吴正、莫仲达、黄山;第十章:莫仲达;第十一章:黄少敏。最后由吴正、黄少敏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书稿完成后,承谭惠忠高级工程师和黄清玲同志帮助打印全部稿件。书中插图由谭颂红同志协助清绘。封面彩照由同窗好友杨逸畴教授拍摄并提供。承蒙曾昭璇教授和李春初教授在百忙中认真审阅全书,提
5、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得以出版,当然尤要感谢广东省高教厅把它列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并给予编写经费资助;要感谢广东高教出版社对本书出版惠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王亚芳同志为本书的编缉、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本书由集体编写,虽经统稿,但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吴正戊寅年 (1998)盛夏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寓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 ogy(英语),gomorphol ogi e(法语),地形学(日语),(俄语),Geomorphol ogi e(德语),等。但
6、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 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 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
7、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第二节 地貌学发展
8、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地)。自有文字以后,人类的地貌知识得到记载,并不断积累与传授,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可追溯出地貌知识的发展。以我国为例:早在西周(公元前 8 世纪前)的诗经 大雅 笃公刘中,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低湿地)等地貌类型名称的记载。北魏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