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社会生活史(332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百科全书 历史PDF书籍
- 资源描述:
-
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 1981 年至 1986年先后分四辑印行了名著二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
2、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87 年 2 月内容提要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之一种,立足于文献、古文字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进展,深入系统考察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细括环境、居宅、邑聚、人口、婚姻、交通、饮食、服饰、医疗保健、宗教信仰等,史料翔实,视野开阔,题材丰富,方法审慎,
3、见解新颖,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出版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 1987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卷。夏商社会生活史系其第一卷。夏商社会生活史绪 论一、回顾和现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内约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透过其千姿百态的经穿纬插网络,可给人们以察古鉴今的启迪,其烛精剖微的方法论和多棱凸现的视角,又每每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有着貌合神离的吻接关系,构成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专门史,一门缤纷流华的
4、专门史。这门富态的学术专史,在中国兴起,只是本世纪 20 年代以来事。但是中国古人意识中,早已有关重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如传为春秋时孔子辑集的诗经,采诗以观民风,广泛进入社会深层结构,容有大量先秦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素材,凡邑聚分布迁移、族氏家族组织、衣食住行、劳动场景、男女恋情婚媾、祀神祭祖、风尚礼俗、娱乐教育等等,均有披露。至如形成于西周的筮占书周易经文,还录有原始婚俗遗风及上古人们生老病死、社会构成、商旅交通、人际交往、穿着时尚、卫生保健、行为观念、宗教信仰、盗劫内江、水旱灾害等社会生活资料。十三经中的礼记、仪礼,对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庙制、祭法、丧葬制、婚规婚礼、亲属关
5、系、生儿育女、养老教子、起居仪节、服饰等次等等,作了繁褥纳范,直可形容为贵族立身处世的生活手册。不言而喻,诸如此类出于古人有意无意拾掇下的社会生活史素材,对于揭示丰富多采的历史演进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是难能可贵的,将之视为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有机部分,也未尝不可。唯开宗明义以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史观,对古代社会生活史进行内外表里的宏、中、微观研究,则在本世纪内才掀起。较普遍的看法,专门性质的社会生活史研究,乃紧伴着本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引入而出现;甲骨文新资料的出土和新兴考古学的一系列进展,为推动这一学科建设,特别是再构史前及上古社会生活面貌,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凡中国近现代社会政
6、治风云变幻和世界范围内学术思想变迁潮流,是影响这门学术史研究冷热升降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换言之,中国的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蕴含着曲直深沉的学术变革内容。回头看去,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大体历经了三个阶段。本世纪 20 至 40年代为第一阶段,是学科初建和兴起时期。众所周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学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要求,对于如何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历史过程,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史大论战”。这场论战的史观分野,在于是否把社会学置于科学基础上,确定以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以及这种形态的发展,作为自然历史过程,还是仍把社会看做可按个人意志或政
7、治意志随意改变的机械框架。这已关及到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其现实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不过,受时代局限,当时不少人对中国的具体历史实际并没有作深入考察,论战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常不免陷于公式化和简单化。与此同时,也有一批史学工作者,开始具体从事于历史上社会生活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这方面的专著,有张采亮中国风俗史(1915)、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 参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 年,114 页。参见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310 页。(1925)、陈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1929)、尚秉和历代
8、社会风俗事物考(1938)等。其中瞿兑之的一部中国社会史料丛钞(1937),顾颉刚先生曾为作序,指出“中国社会史之著作将造端于是,继是而作通史者亦将知政治之外别有重要者在,而扩大其眼光于全民族之生活矣”,可知当初既有视社会形态史或社会发展史为社会史,又有视社会生活史为社会史,界说未必明确,然两者的研究齐驾并驱,研究的内核外延大致是清楚的。这一时期对于上古社会生活史的研究颇为眼花缭乱,论作层出,有陈钟凡从文字学上所见初民之习性(1923)、陆渊诗经妇女观(1924)、汪震易经书中之古代人民的生活(1925)、汪章才周代丧制概略(1925)、迈五从殷虚遗文窥测上古风俗的一斑(1925)、张世禄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